芒种节气,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和雨量的充沛,为晚稻等谷类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条件。这一节气不仅体现了农耕文化对农事耕种时机的重视,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人们对自然的敬畏。那么,芒种节气三候指什么?下面跟随天奇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芒种三候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芒种节气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意思是在芒种节气时,螳螂卵因气温变化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而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气候的变化,慢慢停止了鸣叫。
芒种节气又称为什么
“芒种”,在民间也称为“忙种”,是播种晚稻等谷类作物的时节。对中国大部分地区来说,芒种一到,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大忙高潮。民谚“芒种忙,下晚秧”说的就是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
芒种节气的风俗活动
吃君踏菜:在宁波地区,芒种时节还有吃君踏菜的习俗。君踏菜是南方地区芒种节气前后的一种季节性蔬菜。当地人认为君踏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夏季吃君踏菜后不会出痱子。
开犁节:开犁是云和梅源一带山区农民启动春耕的时令体现,过去把“开犁节”叫做“牛大王节”。
晒虾皮:毛虾正值产卵期,体质正肥,肉质正实,营养价值更好。人们将芒种期间晒成的虾皮称之“芒种皮”。
挂艾草:把艾草从田里割回来摆放在自家的门口,或者艾草晒干点燃,用于驱除蚊虫。
结语:芒种节气是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深入和农作物的生长关键时期。在这个时节,人们需要抓紧时间进行农事活动,以确保农作物的丰收。同时,芒种节气的习俗也体现了古代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