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那么,重阳节是什么时候普及的?下面跟随天奇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习俗在哪个朝代普及
重阳习俗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汉代作品《西京杂记》中收录了古时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在文字资料上关于重阳节求寿之俗的最早记录,据说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当代重阳节新含义
发展至近代,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与现代和谐地结合起来,使这一传统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式节日。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1、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2、九皇会:古时在中国广东、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均于农历九月一日至九日连续九天盛行礼斗之俗,谓之九皇会。九皇会源于对星斗崇拜。老话讲:“重阳九皇会,北斗延寿辰”。
3、放纸鸢: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风筝)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综上所述,重阳节的习俗普及在汉代时期,重阳节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它既是对长辈的敬意表达,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