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级政府、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和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关注那些无法获得基本读写能力的人们,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和融入社会。那么,国际扫盲日有什么含义?一起来看看。
国际扫盲日什么意思
国际扫盲日是在动员世界各国以及相关国际机构重视文盲现象,与文盲现象作斗争,并促进世界各国普及初等教育,提高初等教育的水平,使适龄儿童都能上学,达到能够识字的目标。最终达到增进人际沟通,消除歧视,促进文化传播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国际扫盲日的发展历史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四次大会决定,每年9月8日为国际扫盲日。其目的在于各成员国和有关国际机构同文盲现象作斗争。从此以后,各成员国每年这一天都组织各种活动。许多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向本国人民发出呼吁的函件和文告,建立国家范围的、区域的、地方性的扫盲组织,通过各种媒介宣传扫盲的重要意义,评价扫盲工作取得的成绩,研究进一步开展扫盲的办法和措施。
中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扫盲工作。尤其在老、少、边地区,盛地、县政府部门每年都派专人进行扫盲工作。在山西、河北、内蒙、吉林和黑龙江省都出现了扫盲先进县,使数以万计的农民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学到科学种田的技术,走上了科技致富脱贫的道路。
我国有多少文盲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人口当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大专以上)的人口为2.183亿人,相当于拥有大学文化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达到15.4%以上。
另外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5%左右;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8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4.5%左右;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496亿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大概是24.77%左右;另外文盲人口为37750200人,文盲人口(15周岁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2.67%。
综上所述,通过国际扫盲日的庆祝和相关活动,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全球的扫盲工作做出贡献,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全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