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古代怎么称呼

时间: 2024-03-29

  18岁在古代中国的称呼因性别和习俗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男子常被称为“冠礼之年”或“舞象之年”,代表其已成年或可上战场;女子则称为“及笄之年”,标志其成年并开始佩戴发饰。有时也用“弱冠之年”泛指年轻男子,但更偏向于二十岁。

  18岁古代的雅称和别称

  十八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别称和雅称,具体如下:

  弱冠之年:这个称谓源自《诗经》中的描述,意指十八岁的年龄。

  及笄之年:古代中国女子十八岁时举行的及笄仪式,标志着成年的开始。

  冠礼之年:男子十八岁举行的冠礼,象征着成年的到来。

  即位之年:在古代君主制国家中,十八岁的皇帝或王子有资格继承皇位。

  及锺之年:源自《史记·李斯列传》,象征着人生正值壮年。

  及第之年: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成为官员的年龄,被视为追求功名的开始。

  及婚之年:古代社会认为十八岁适婚,标志着步入成年生活。

  及时之年:指人生的黄金时期,提醒珍惜青春和抓住机遇。

  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古代对十八岁这一年龄的重视,也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年仪式和社会习俗。

  古代不同年龄段的名称

  古代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有许多特定的称谓。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年龄段及其对应的古代称谓:

  婴儿期:赤子、襁褓(0-1岁)。

  幼年期:垂髫(3-8岁),始龀(7岁),幼学(10岁)。

  儿童期:总角(8-14岁),外傅之年(10岁),金钗之年(女孩12岁),豆蔻(女子13-15岁),舞夕之年(13-15岁),及笄(女孩15岁)。

  少年期:舞象之年(15-20岁),弱冠(男子20岁),桃李年华(女子20岁),花信年华(女子24岁)。

  青年期: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艾(知天命)(50岁),耳顺(花甲之年)(60岁)。

  中年期:古稀(70岁),杖国之年(致事之年)(70岁),半老徐娘(女子30岁)。

  老年期:杖朝之年(80岁),鲐背(90岁),期颐(100岁)。

  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解和期望,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角色。

查看全文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4 天奇生活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18012671号-3

联系邮箱:kf@tianqi.com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