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教育

诗经击鼓赏析

时间: 2022-09-07 15:47:00

  《邶风·击鼓》一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对战争的怨恨和对家人的思念。诗从体现战争气氛的鼓声写起,渲染出一幅兵荒马乱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怨怼而又无奈的心情。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以往事与现实进行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在叙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形成波澜,手法独到。

诗经击鼓赏析

  《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邶风·击鼓》注释

  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邶,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汤阴东南。

  ⑵其镗(tāng):犹言“镗镗”,形容鼓声。古代敲鼓以召集民众。

  ⑶踊跃:犹言鼓舞。一说跳跃,奋起,此为喜好的意思,是穷兵黩武的疯狂模样。兵:武器,刀枪之类。

  ⑷土:挖土筑城。国:城郭。城:修城。漕(cáo):城墙外的护城河。一说卫国城邑,在今河南滑县境。

  ⑸南行:指出发到南方去打仗或服役。

  ⑹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出征的主将。

  ⑺平陈与宋:调停陈、宋两国敌对关系,使之和好。平,和,讲和。陈,春秋诸侯国,帝舜之后,都城在今河南淮阳。与,于。宋,春秋诸侯国,为殷商遗民国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⑻不我以归:“不以我归”的倒装,有家不让回。以,在此有让、使、允许的意思;一说通“与”。

  ⑼有忡:犹言“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

  ⑽爰(yuán):发声词,犹言“于是”,在这里。一说“于何”的合音,在哪里。

  ⑾丧马:丢失战马,意味着难以逃离战场,有丧命之虞。丧,丧失,此处谓跑失。

  ⑿于以:于何,在哪里。

  ⒀林之下:山麓树林之下。

  ⒁契阔:聚散、离合的意思。契,聚合。阔,离散。

  ⒂子:指其妻。成说(shuō):约定,发誓,订立誓约。

  ⒃偕老:一起到老。

  ⒄于嗟:吁嗟,叹词。于,同“吁”。阔:指远别。

  ⒅不我活:不和我相聚。活,通“佸”,相会,聚会。

  ⒆洵:遥远,久远。《韩诗》作“夐”,即迥远之义。

  ⒇信:守信,守约。一说古“伸”字。

诗经击鼓赏析

  《邶风·击鼓》翻译

  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

  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

  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

  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

  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邶风·击鼓》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认为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宋国讨伐陈国,而卫国则帮助陈国)”而被晋所伐之事。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

  《邶风·击鼓》赏析

  《国风·邶风·击鼓》是一首战争诗,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4 天奇生活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18012671号-3

联系邮箱:kf@tianqi.com

渝公网安备 500103020022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