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年明成祖正式将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平(今北京)。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1403年),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安徽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永乐七年,明成祖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
永乐迁都的主要影响
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了营建北京城,他调拨了大量军队和民众至此,疏通了运河,为北京带来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了北京城及周边的经济发展。
此外,漕运也带动了运河沿线市镇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两京制的设置加强了南北方交流,使得全国经济日趋繁荣,永乐时期成为明朝人口和粮食生产的高峰期,出现了“永乐盛世”。
2、迁都稳定了明朝的边疆和巩固了统治基础。明朝迁都后,由于首都距离长城很近,中央政府可以有效地管理和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成祖就曾以北京为基地,五次北伐北元的残余势力。同时,“天子守国门”的气势,加上皇宫和帝陵坐落在前线的事实,使朝廷上下在面对危机时更有抵抗的决心。
3、永乐迁都也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为了解决北京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成祖采用“南粮北运”的方式,将江南的粮食通过运河运往北京,实现供给。这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促进了运河周边地区的经济贸易,加速了南北方文化上的融合。
4、永乐迁都对于明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地位。
明成祖朱棣介绍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朱棣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为燕王。
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率军招降北元乃儿不花,声望日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太孙朱允炆继帝位,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危及朱棣燕王位。棣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乱”之师,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帝逃而不知所终。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乐二十二年(1424年)北征返师途中病死,享年六十五岁,庙号太宗,